美国学校考试吗?
在美国上大学,几乎没有人会不知道GPA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关乎着学生的学术能力,更会影响到未来的就业。 大部分美国的本科都是学分制,需要修满一定数量的课程才能毕业(一般是120个学分)。每个学分的课程都会计算GPA的分数,而GPA的换算单位是4分制——4分相当于百分制中的90分以上,3分则介于80-89之间等等。最后GPA的算法一般是这样的: GPA=总分数/总学分 那么有了GPA就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吗?当然不行!除了GPA要达标之外,学生还需要完成指定的学习时长、修读至少一定的学分以及完成毕业要求等。因此GPA就像是一个基础目标,达到了这个门槛才能进一步谈是否毕业成功。 但是到了申请研究生或者申请找工作的时候,GPA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加分项了。因为很多好的项目对于GPA的要求都相当高:GPA3.5+、3.75+甚至是4.0+的学生大有人在;同样在应聘的时候,一个好的GPA也会成为面试过程中的加分项。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大学更像中国的高中,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成绩好就意味着你的基础知识扎实,从而能够应对后续的挑战。
然而和美国高中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的期末考试没有固定的答案,更加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说老师不可能给出这道题是不是正确或是否有分数的规定。所以GPA的结果完全由教师评价产生,教师的评分和评分标准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此外有些授课型老师的GPA打分很“任性”——如果你这门课得分不高,有可能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你的个性,而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或者学业有瓶颈。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学生就十分容易吃GPA的亏了。毕竟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应试为导向的,学生在面对固定题型的题目时往往能拿到高分。但是美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国内有很大区别,偏重于批判思维和理性分析的能力。而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也不是考前背几个模板就可以拿到的分数。所以中国学生即便“考”了高分,很有可能也是“窃喜”,因为老师的打分不一定真的客观反映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低分呢?有可能你本来学好了专业知识,但是因为老师的个人偏好,也有可能拿不到应有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