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有多少研究生?
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7.38万人,比2018年减少5.6% 。(不含港澳台) 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7.86万名,较2017年减少4.8%;2017年全国研招7.98万,比上年减少4%。
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逐年增加,而录取人数基本保持在7%-8%的降幅。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10个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里面,大约有9个人落榜! 也就是说,每年大约都有1000多万考生考不上研! 而这1000多万人当中,不乏一些成绩很好的考生,他们因为学校、专业的限制,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如果这些学生重新选择,那么原本落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变成自己强大的盟友,胜利的天平会倒向这些人一边。 要知道,在初试中,很多专业课是允许考生携带本科教材进考场的,也就是说,考生可以提前准备,并掌握大部分专业课的重点难点。
只要大家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那上岸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0~1965年为初创阶段.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指示》,同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1950~1951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20所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400名,研究生教育从此在中国高等学校中正式恢复。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许多大学被合并或改建成单科性大学,理工农医等研究生都集中到少数大学,从此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有了明显集中。调整后仅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上海、东北三处,保留了13所高等学校,1952年共招生280余人,实际报到180余人。1953年又增加了山东大学等5所高校招生。到1954年,招生学校共19所,招生273人,实际报到241人。高等学校培养的研究生从1955年起有少数开始毕业,他们毕业后一部分留校或留原单位任教,其余分配到各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他们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教学科研骨干。从1956年下半年起,原计划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逐步转向从在职工作人员中选拔。1956~1965年共毕业4598人,其中,哲学145人,文科3083人,理科430人,工科725人,农科117人,医科198人。
在1950~1965年期间,国家还组织了11200多名学生出国留学,先后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工农医等研究生。他们中间大多已获得副博士学位,有的已获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厂矿和国家机关,成为各行各业的顶梁柱,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生招生停顿。
1977至八九十年代为恢复、调整和发展阶段。1977年10月,国务院决定恢复已经停止10年之久的招收研究生工作。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明确宣布,今后我国的科技干部来源,要以高等学校培养为主,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中为各方面培养业务骨干和科研人才,使高等学校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197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剧增达6.8万人、应招4000余人、录取2732人。1981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转变。从此至八九十年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构和管理人员逐步规范化、专职化
1955年8月,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高教部设立教研室,负责管理全国高校研究生工作,同年底,教研室改名为研究生司。1959年由教研室抽调部分人员和中国科学院组织干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第二期研究生教师训练班,为加速培养研究生指导教师作准备。1964年3月,国务院决定,高教部设研究生管理司,下设文科研究生处、理工农医研究生处等,但1965年即被撤销。1977年6月,根据国家科委和教育部协商确定的联合办公协议,决定在教育部设立研究生局,负责全国高等学校及有关部门研究生工作。“文革”后1978年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1983年,教育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司。此后,各高校、中科院均设了相应的专职管理机构。目前,已有80%以上的科研机构实行了专职化管理。
2、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齐全
随着研究生导师和教学与实验科研设备的条件及办学经验的积累,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首次超过建国初期至1965年的培养总和。1990年首次突破1万人,1995年达到4万多人,1999年达到9万多人。1978年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专业仅限于理工农医,1984年扩大到社会科学,2003年,哲学学科进入博士生培养范围。博士生培养已经扩至全部12个学科。
3、 师资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管理制度逐渐健全
随着研究生培养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