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潜力奖是什么?
《语文建设》40年庆祝研讨会上的三种声音
昨天是《语文建设》杂志社成立40周年的日子,可当记者一行赶到中华世纪坛时,却意外获悉:由于场地受限等多种原因,上午的庆祝研讨会临时取消。虽然没能听到有关“40个春秋”的主题演讲,但多位嘉宾对于这份行业期刊未来的发展给出了呼吁、期待。
“《语文建设》把目标定在了‘人生自觉的导师’上,这个定位其实很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著名作家何故今这位专题杂志的读者,他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把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放在中小学;二、把‘讲文明讲礼貌’的主阵地放给《语文建设》;三、把‘关注青少年网络生存现状’的主阵地也放在《语文建设》。”
“《语文建设》是一个大舞台,应该成为文学的殿堂。”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凤兰对于期刊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正如她所说,她的很多收获和知识养料都来自《语文建设》。“小时候认为语文就是汉字拼音和阅读写作,在《语文建设》上我才知道还有汉语方言、百科知识、汉语史和欧美日本文学等等,我觉得我的眼界都扩宽了。”她希望《语文建设》能“办得越来越好”。
已经退休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沛霖为《语文建设》题了词:“树一代新风,作当代骄子。”作为《语文建设》历史上的第一位常务副总编、资深编辑,他说:“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主要是在它的文化历史记忆中。文化历史记忆主要是靠传承,传承要靠教育,而这主要的也是要靠语文。”
《语文建设》杂志1964年底由汉语改拼音刊名而诞生,它的前身是1951年创办的《语文学习》。40年来,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十年(1966~1976)停刊期,以及1978~1988年期间的整顿恢复时期。1988年1月,《语文建设》正式创刊,当年12月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单位的第一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期刊,2000年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