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如何传承?

蒋烨昊蒋烨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之前回答问题的时候曾经引用了《礼记·檀弓下》里的一段话来表明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引用文字如下) “仲尼之世,鲁有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者知礼。”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那个时代,鲁国有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族,这三家懂得礼仪。 我们现在常说的“礼失求诸野”中这个“礼”字,其实就来自于这段话。 后来到了战国末年,秦一统天下后开始推行郡县制,贵族世家们失去了政治特权,而儒家经典的流传为这些士族们找到了新的出路——他们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社会地位和权力。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从此中国进入了“王官学”的时代,也就是天子或者国王办的学校,也叫“太学”。 王官学的建立,让知识和教育体系完全被统治者掌握,对于文化传承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从这时起,文化传承的主体由国家负责,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来出人头地。 但是这里边也蕴藏着危机,如果国家控制的精英教育缺乏对异己思想的包容性,那么这种文化就很有可能走向僵化甚至堕落。

个人认为,我国古代对于教师的推崇正反映了这一困境——在孔孟之时,虽然也有“尊师”的说法,但是老师之所以受尊敬是因为老师是学识的化身;而到了宋明理学时期,老师成为“道”的化身,作为传递真理的使者受到敬仰。这看似是师道尊严的由来,但实际上却使得师道丧失了其作为知识传达者的本真面目。

茅雅文茅雅文优质答主

我1984年出生,2005年毕业,现在做民办教育相关的工作。 当时我在南京一所民办学校读高三的时候,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讲,我们学校要办成百年老校!(不过后来没有成为百年老校)。

毕业后,我来到苏州工作。在苏州的一所学校教了一年书后,我又回到南京的母校工作,担任了国际课程中心的主任一职。

虽然离开了学校一段时间,但是心里还是念着母校的,所以又回来了。 在学校任教期间,学校的硬件设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校园面积扩大了数倍,学生增加了两倍多。而我在任职期间更是从高一到高三全部年级都带过一遍,对学生的了解非常深入。我也见证了很多同学的成长和进步,看到了他们很多美好的瞬间和不美好的一幕。看着这些学生们慢慢长大成人,进入大学、走向社会,我心里也非常激动和幸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