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多雨?
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一点概念,造成“多雨”这一气象特征的是降水还是雨量? 显然,前者是指某地常年或一年内降水的总体状况,后者则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指1小时、24小时、7天或30天)降水的具体数量。虽然两者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能划等号。在计算某一地区年降水量时,一般要包括该地区所有降雨(雪)的观测值;而在考察一段时间的雨情(通常以一个月或者一个季节为例)时,则仅涉及这段时间内所有降雨(雪)的累计数值。换言之,在考察年降水量时,我们考虑了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平均效应,而考察短时间内的雨情时则没有。虽然“多雨的气候”和“雨量充沛的地区”往往被用来描述同一类地区(如湿润区)的降水分布情况,但我们不能说前者等同于后者。
事实上,我国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是我国年均降水量最多的两个区域,但同时,这两个地区也是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量的时间尺度极不平衡的地区——比如湖南宁乡县道林港站(隶属国家基本气象站点)1958年至1968年间的多年平均降雨量高达1113.3毫米/年,但其中60%以上的降雨都集中在夏季六七月之间;贵州遵义站1959年至1969年间的年均降水量为1334.4毫米,其中春季Qx仅为34%,夏季Qx达44%,秋季Qx仅有16%,冬季基本上无Qx出现。这些地区的年降水量高,主要还是由于季风的暖湿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汛期雨量的丰沛。
而与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要少很多,但也并不表示这些地方就“干旱”——因为决定某地是否干旱的主要指标是当地多年的平均蒸发量。举个例子,如果一地区年降水量1500毫米,年蒸发量也是1500毫米,那么多年下来,该地区土壤下垫面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多少水分补充,这里的生物群落也就很难生长繁衍。不过,这种极端的情况在我国西北极少见,一般来说,我国西北地区年蒸发量小于年降水量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