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怎么确定中国成绩?
在2014年11月,德国内阁通过了《德中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未来战略》,将“联合研发”作为新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设立了总额达65亿欧元、为期五年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科研项目。 根据规划,中德双方每年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遴选约30个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攻关,项目资金由两国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 当然这些只是计划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德国就制定了《德意志帝国殖民地法》,开始实施殖民扩张政策。由于资源的匮乏(特别是钢铁),德国把眼光投向了亚洲,企图从亚洲获得原料产地,同时解决德国工业军备需要和民生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1936年,德国提出了“新丝路”计划,以蒙古为基地,通过铁路向华北输送军事和经济资源,最终占领中国东北全境。 但是这个宏伟的计划却因为二战爆发而暂时搁浅。 在二战期间,轴心国虽然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是三国的利益需求并不相同,德国最在意的是争夺欧洲的霸权,所以尽管苏日矛盾激化,德日关系不断升温,但德国并没有放弃对苏联的战略攻势,反而加快了进攻的准备;
日本最为关注的当然是亚太地区的利益,尤其是想获取更多的海外资源,因此对德军轰炸苏联本土以及后来进攻中东的意图十分不满,不断向德国施加压力;意大利虽然参与了轴心国集团,但其战略主要围绕非洲展开,对中国事务并不关心。 所以二战一结束,美国就抓住了时机,大力扶持国民党政府,企图彻底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进而控制亚洲乃至世界。 德国没有忘记“新丝路”计划的,只不过此时它已经没有能力实施这一庞大的计划。
在美国人的眼里,一个半死不活的德国要比重新崛起的德国对他们更为有利,因此在战后初期,美国一方面严厉制裁德国,另一方面又暗中帮助德国恢复经济,并力图将德国紧紧绑定在美国战车上。 但是德国人没有乖乖就范,他们在美国的压迫下不断反抗,争取更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