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是什么?

杨远贤杨远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个故事与我对“中美”的定义有关。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度过的,当时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而美国的经济在克林顿的领导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GDP平均增长3%以上),两国国力此消彼长。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种“取法西方”的政策开始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为了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各地纷纷成立各类“职业高中”、“技工院校”,学生们在学完初中课程后,如果家庭条件尚可或者对未来规划明确,可以选读普高,学习更多的学科知识;如果家境贫寒,就可以进职高、技校,学习实用技能型知识。在当时,能考上师范专业是大多数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因为毕业后可以分配到工作,拿国家工资,还能免费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课,何乐而不为! 所以,当1995年我在美国读完本科,准备继续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选择只剩下两种:一是读中国的大学(相当于国内的中专学历吧),二是读美国的社区大学(相当于国内的大专水平)。我当时想,既然以后要回中国发展,那还是读中国的大学吧,至少拿到一个本科学历。但问题是中国没有这个学历呀,怎么办呢?只好先在美国读社区大学,再转学到中国的高等院校。就这样,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外国留学生录取通知书,到旧金山州立大学读社区学院去了。

回到正题,为什么我要讲这个小故事呢?因为我是从“中职”(现在的称呼应该是“职教”)阶段考入美国大学的。虽然我的高考成绩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很多院校都够直接读研的资格了,但是跟美国学生的申请资格相比,我的成绩显然不够看。所以,在我看来,我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坐在教室里上课,分享知识的盛宴,这种经历无疑让我非常享受。我将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院称为“CUS" (California University System)。

现在回想起来,尽管那时的美国人比今日更自信,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再加上我们受过良好的中文和英语两门语言训练,大部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文化上已经没有任何代沟。只要能够融入这个大家庭,每个个体都可以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尽情地绽放生命的光彩。 这就是我对“中美”的定义:两个大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多彩校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