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为什么喜欢社交?
在美国,“社交”的定义和中国人完全不同. 中国人的社交往往是指与熟人的交往,而美国的社交指的是认识不认识的人一起活动. 这种定义上的差别导致了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的行为模式: 中国的高中生更倾向于花时间和同学一起做作业、聊天,而美国人则会去加入各种俱乐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和社团,他们不仅在学校里有自己的朋友,还会主动寻求和自己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做朋友,因为他们要扩大自己的social circle(社交圈). 在美国如果你看到一群人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不要怀疑他们的关系,他们是真的关系好;但如果你看到两个陌生人聊得热火朝天甚至能交换电话号码,也不用担心,他们很可能只是社交伙伴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会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冷漠,很难交到朋友,因为他们在衡量“是否值得深交”的朋友标准中,除了看这个人本身以外,还要加上一个社会身份的标签——是否是老乡/室友/班上的人等等... 如果没有这个标签加持的话,即使对方真的很优秀,很合自己的胃口,也很有可能被放到“只能做social companion”的抽屉里. 相反,很多美国人会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广交友,因为他们坚信“广泛撒网,才能重点培养”,在认识大量人之后,再从中选出可以深交朋友的人选. 所以,虽然中美高校的学生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学校的排名,但美国高校似乎比中国高校更注重“人”的培养——至少是在鼓励所有人多交朋友,而不仅是学习好的人和有某一特长的人受欢迎. 在这种大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会更加看重自己的social skills (社交技能). 而中国学生在重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在注重自己的社交技巧,只不过前者所占的比重更大罢了.